追踪巴赫

约翰·瑟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是音乐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位人物,多年来被称为 “西洋古典音乐之父”。所谓 “音乐之父”,并不是指巴赫发明了西洋古典音乐,而是他如何融汇了超过1,500年的音乐元素,包括他当代最盛行的音乐风格,创作出超过一千余部的大师级作品,并深深地影响了在他以后整个西洋古典音乐的发展。我们今天看巴赫为一个伟人(甚至是圣人),但他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肉和情感的人,而且也经历了许多生命的起起落落。

statue 1415079 1920 web

巴赫来自一个庞大的音乐家族,但是童年时期就失去了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不到十岁父母就与世长辞,由大哥抚养成人。在大哥的指引下,开始努力习琴,18岁获得第一份教堂管风琴师的工作。后来有一次,他特意从阿恩施塔特(Arnstadt)往北步行300多公里到吕贝克(Lübeck)去听一位大师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的管风琴演奏!年轻气盛的巴赫在第一份工作就和比他年长的学生和上司产生了冲突。后来他到魏玛(Weimar)和柯腾(Köthen)的宫廷任职,期间开始创作越来越多的作品,不断寻找机会认识和尝试欧洲各地的音乐风格。在柯腾时,他和雇主李奥波德王子外出一段日子,几周后回来才惊讶地发现妻子玛利亚·芭芭拉(Maria Barbara)已经病逝并下葬。后来他遇上了宫廷女高音安娜·玛格达莱纳(Anna Magdalena),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后便结婚生子。

 

巴赫生平最后27年在莱比锡(Leipzig)渡过,他当时是圣多马乐长(Thomaskantor),职责包括在学校任教和指挥合唱团、为城中四间教堂每周创作和带领排练与演出,以及负责城市重要仪式典礼中的音乐项目。此外,他每天也要负责看管54名寄宿生,确保他们遵守校规。在这么繁重的工作量下,市议会还处处为难巴赫,让他很多时候都无法专注地工作。纵使挑战重重,巴赫从未妥协他作品的素质,而且尽心尽意地让每次的演出达到最佳的效果。

 

德国在秋季和冬季时昼短夜长,有时还未下午四点太阳就已经下山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巴赫在夜深人静以后,只能靠微弱的烛光努力创作。这也许间接导致他晚年时患上白内障,使他逐渐丧失视力,后来几乎全盲,经过两次失败的眼睛手术,又面临高烧,最后因中风而病逝,享年65岁。

 

巴赫逝世大约80年以后,他的音乐才再次被19世纪知名作曲家门德尔颂(Mendelssohn)发掘和重演,后来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德国以致全欧洲。直到今天,几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经常在上演巴赫大大小小的作品,而马来西亚也于2015年成立了巴赫节,通过马来西亚巴赫庆典合唱与管弦乐团的演出、刊物出版以及纪录片制作将巴赫的音乐推广和普及化。

 

点击观看纪录片:

《追踪巴赫》纪录片(2020)陈子虔Encountering BACH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