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动者:谈食物浪费

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少不了大吃大喝。从餐桌上的大鱼大肉,到客厅的糕点零嘴饮料,总是摆得丰盛满满的。过年的大部份时间,很多人都是一手拿着手机,一手不停地把食物往自己的嘴巴塞,吃不完的则当成厨余被处理掉。

food waste web pic

 

事实上,一个人平均一天需要摄取2300大卡的热量,才能维持身体机能的运作。我们在过年期间所摄取的已经超出这数值,也造成诸多不必要的浪费。根据估计,马来西亚人平均每天浪费了16,688吨的食物,这足以喂饱220万人一天的三餐。

 

根据联合国粮食署(World Food Programme)的估计,目前全球约有8亿人面临饥饿问题,无法达到三餐温饱。其中约有5000万人是处于饥荒边缘,处境相当危险。即使是在马来西亚,仍有B40群体的家庭三餐不济,其中儿童也面对营养不良的问题。

 

假设有一个人突然走过来对你说,你应该停止浪费食物,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正在受饥饿的人。那么,你是否应该这样做?这类问题是很恼人的,因为它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道德负担。

 

或许你可以这样回应:只要这个食物是我自己购买的,我要买多少是我家的事。我要一直拼命地吃,或者只吃一口就不吃了,甚至完全不碰就马上丢弃,也跟那群饥饿的人无关。你也可以这样回应:当我浪费食物时,这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一个正遭受饥饿的人,凭什么应该帮助他们。最后,你可以这样回应,不浪费食物是一种美德,一种人格上的特质。当一个人拥有这项品德时,将会被赞扬。至于是否要伸出援手帮助陌生人,则是两码事。尽管不浪费食物又同时帮助他人,在道德上更受赞赏,但无论如何,即便我们不帮助陌生人,也不应该遭受道德谴责。

 

第一种回应带有自利的意涵,以自我为中心的论调来辩护。第二种回应则依行为的结果,只要一个行为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它就是被允许的。第三种回应则是从个人的品德着手,去区分不同程度的德性。

 

食物每一天的生产是有限的,除了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外,也取决于既有的资源运用。事实上,单纯的不浪费食物,也可以帮助到饥饿的陌生人,即使我们没有将省下来的金钱或物资捐出去。

 

道理很简单,只要我们减少食物的浪费,就能同时增加食物的可支配性。一些研究建立的模型指出,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与消费方式,将可以显著有效降低浪费(以美国为例,它可将浪费从原来的40%降至20%)。当我们理性地消费,慎选食材,货架上的食物就有机会转移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手上。

 

你可能会想,怎么可能?其实,当我们理性的采购食材,只买所需,并不会导致货架上的食物无人问津,最后被丢弃。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些完善的机制让这些物品流向亟需的人手上。近年来,食物银行(food bank)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食材,也能有效地把多余的食物转移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减少浪费。

 

因此,减少食物浪费,就能增加食物的可支配性。有时候,帮助一个陌生人,并不需要你直接为他做什么。当你减少多余食物的摄取与浪费,其实已经在帮助其他需要的人了。学习成为一个明智的食物消费者,实际上就是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者。